之前寫過一篇文章「用英文學英文」。從Step A – C的練習中,我也一直是要求「用英文學英文」…
有個參加試上的學生,已完成Step A,現在剛開始進行Step B 說的練習,問了我這個問題:
「請問,不用中文思考,只聽聲音,最後是如何變成有意義的英文?? 是再透過後面的模仿說 (Step B) 及用英文了解意思 (Step C)嗎? 這樣就可以變成像嬰兒學母語一樣,以後我的英文就是用英文思考,而不用翻譯成中文,對嗎?」
我的意見是:「是的,沒錯」!!!
如果再加上,在學習的過程中,有老師在旁邊與你對話,比手劃腳,協助你了解意思,或加強你對某些單字句型的印象,那進步的幅度就會更快。
因為我自己本身經歷過這個過程,所以我相信人的大腦是很神奇的東西。
愛因斯坦的大腦容量並沒有比其他人來得大,而是他腦內的「突觸點」比其他人多,「神經元密度比常人高」。
有點難形容… 但我儘量試。
就好像,大腦就好像一個「廚房」,
(Step A) 當你在進行「聽聲音」練習時,就是你把各式各樣食材慢慢搬進廚房。
(Step B) 進行「模仿說」練習時,開始準備各式調味料、廚具。
(Step C) 進行「用英文字典懂意思」練習時,就像是已經開始把這些東西全部結合一起,慢慢地有receipe在腦中成型。
(Step D) 與真人對話時,就是在練習著煮出一道又一道的菜肴。
每一次的練習,都是增加「英語神經元的密度」,不斷地重覆練習,都能讓你增加廚房中有的材料與練習新的食譜,直到大腦神經元是既密又壯時,即擁有用英語溝通的自由。
像是家中最厲害的媽媽們,趕著下班後,往冰箱一看,看看冰箱有什麼材料,就能立即變出4菜1湯的晚餐。往往面對同一種食材,也能立即在腦中設想出好多種不同的變化,然後再加以選擇。
拿著「10000個單字大全」苦背,就像只往冰箱堆食材,卻從來不懂如何去烹調與享用。
我們的大腦還需要食譜 receipe, 去把這些所有的東西串連在一起,當你對「串連」的動作愈熟悉,大腦的英語神經密度就愈強大,不斷地重覆練習去強化神經密度,英語脫口而出的時刻就會來到
- Feb 28 Thu 2013 07:44
用英文學英文的大腦學習機制
close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GPS領航+,現正招生中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